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愈发重要。“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成为了普通人生活中的三座大山。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方面,优质医疗资源长期以来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导致二三四线城市的医疗条件相对薄弱。兰州作为甘肃省会,近年来在医疗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致力于提升本地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医疗设施升级项目蓬勃发展
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疑难危重症与紧急救援中心、儿童医学中心等重大医疗项目相继开工,标志着兰州医疗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23年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两个新项目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达到8.2万平方米,其中疑难危重症与紧急救援中心项目将显著提升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该中心不仅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还规划了多种重大疾病救治设施,预计将全面提高甘肃省的儿科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病房提升改造项目也在稳步推进,预计将改善医院的诊疗环境和硬件设施,进一步强化城关区的医疗资源综合实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兰州的医疗服务水平有望得到显著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保障。
多区域齐头并进,共同提升医疗服务
除了城关区的医疗升级,七里河、西固等区域也在积极开展医疗建设。七里河的甘肃省中医院北区扩建项目于去年底开工,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设有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中医康复中心,旨在提升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和治疗能力。而西固区的“平急两用”应急保障医院项目也在推进中,预计将大幅提升该区的应急医疗能力和综合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兰州市高新区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一期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甘肃省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力求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医疗差距,解决肿瘤患者异地就医的问题。这一系列医疗项目的推进,标志着兰州在医疗资源布局上的全面升级。
政策引导,医疗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兰州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不仅仅依靠项目投资和建设,也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今年发布的兰州第五版城市规划对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优化中心城区医疗资源,确保各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够覆盖到每一个乡镇和行政村。到2035年,全市人均医疗卫生用地面积将达到0.8平方米,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兰州的医疗体系搭建起更加完善的服务网络。
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覆盖的双重保障,兰州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预计未来,兰州将实现“小病不出村,基础服务家门口”的目标,让更多居民享受到便利、高效的医疗服务。
随着兰州医疗卫生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的健康保障将得到更为坚实的基础,医疗服务水平也将全面提升,为建设健康兰州贡献力量。
- 兰州医疗
- 卫生设施
- 建设项目
- 民生保障